您当前位置: 首页 > 行业新闻
工信部印发《应急产业培育与发展行动计划(2017-2019年)》(附全文)
发布时间:2017/7/19 4:08:00 来源:admin点击:4322

中商情报网讯:日前,工信部印发了《应急产业培育与发展行动计划(2017-2019年)》。在计划中提到,将明确2017-2019年我国应急产业培育和发展重点任务,推动应急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。其中还提到七大任务:提升应急产业供给水平、增强应急产业创新能力、促进应急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、推动应急产业融合集聚发展、培育应急产业骨干力量、完善应急产业技术等基础体系、加强应急产业国际交流合作。以下为具体内容:

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《应急产业培育与发展行动计划(2017-2019年)》的通知

工信部运行[2017]153号

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,贯彻落实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》《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“十三五”规划》等要求,明确2017-2019年我国应急产业培育和发展重点任务,推动应急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,制定本行动计划。

一、总体思路

贯彻落实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发展理念,按照编织全方位、立体化公共安全网络的要求,以维护国家公共安全和保障突发事件应对为目标,以加快应急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企业为主体,以市场为导向,加强政策引导和财税支持力度,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,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;整合科技资源,提升应急科技创新能力,促进创新成果应用;推进产业融合发展,探索应急服务新模式新业态;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提高涉外突发事件应急能力;开展应急产业国际交流,助力产品、标准“走出去”,有效提升应急产业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,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产业支撑能力,为稳增长、促改革、调结构、惠民生、防风险作出贡献。

力争到2019年,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,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,规模明显壮大,培育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,建设20个左右特色突出的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;产业体系基本形成,应急服务更加丰富,完成20个以上典型领域应急产品和服务综合应用解决方案;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体系建设初见成效,建设30个左右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基地,基本建立与应对突发事件需要相匹配、与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相适应的应急产业体系。

二、重点任务

(一)提升应急产业供给水平

1.推进应急产品高端化、智能化、标准化、系列化、成套化发展。瞄准重大突发事件处置需求,聚焦极端条件下抢险救援和生命救护,重点发展高精度灾害监测预警与信息发布产品、高可靠风险防控与安全防护产品、新型应急指挥通信与信息感知产品、特种交通应急保障产品、重大消防救援产品、专用紧急医学救援产品、事故灾难抢险救援关键装备、智能无人应急救援装备、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置专用设备、先进社会安全保障产品等十类标志性应急产品。加快形成系列化、成套化应急产品解决方案,推动应急产业向中高端发展。

2.促进应急服务专业化、社会化、规模化发展。围绕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与预警、隐患排查与治理救援服务等领域,坚持社会效益优先,发挥政府购买服务的引导作用,强化社会保险等工具运用,重点发展应急管理支撑服务、应急专业技术服务、社会化应急救援服务等三类标志性应急服务。发展社会化应急救援力量,提升应急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,拓展应急服务新类型,探索特许经营等应急服务新模式,推动航空应急救援、紧急医学救援等相关领域加快改革,鼓励应急设施建设和运营社会化,加快应急服务向多领域发展。

3.补齐应急产业保障供给短板。继续完善相关支持政策,特别是市场需求有限、经济效益低、但确需发展的专用应急产品支持政策。针对处置突发事件部分应急物资出现峰值需求、生产空缺等情况,开展相关领域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,进一步完善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,鼓励设立小规模应急产品产能储备专项扶持资金。发展专用应急产品租赁市场,扩大应用范围,增加使用频率。推进应急产业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,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,增强保障供给能力,实现特殊应急产品关键时刻“产得出”。

(二)增强应急产业创新能力

4.支持应急产业科技发展。通过科技计划统筹支持符合条件的应急产业科技研发,打造集基础研究、技术开发、工程应用于一体的创新链。培育和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,鼓励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。重点瞄准极端灾害救援出现的新需求,开展“十三五”应急产业重大科技问题研究。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,攻克制约应急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。

5.健全应急产业创新平台。充分发挥现有应急产业创新平台作用,加强应急通信、航空救援、道路抢通、生命救援、个体防护、应急服务等相关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。鼓励企业建立应急产业研发机构,依托重点企业建立具有影响力的技术中心,创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。

6.攻克应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提高应急产业创新能力。在基础研究方面,解决事故灾难机理、典型应急产品设计、应急物流演化、防护新材料等前沿基础科学问题。在共性技术研发方面,突破极端自然灾害、重大事故灾难、突发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监测预警,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和人员防护,灾害信息获取、生命搜索救护、现场保障、抢险救援处置,社会化应急救援服务等关键技术。在技术转移转化方面,加快推进消防、安防、生产安全、交通安全、医学救援、防灾减灾、反恐防暴等应急技术工程化,促进物联网、北斗导航、虚拟现实/增强现实、人工智能、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应用于突发事件应对并形成新产品、新装备、新服务。

(三)促进应急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

7.健全应急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机制。加快形成政府采购、工程配置、家庭使用为主的应急产品和服务消费格局,实施应急产品和服务推广示范工程。推动制定政府购买应急服务具体措施,引导应急服务发展,将关键应急装备纳入首台套扶持目录,支持国产应急产品应用。制修订公共场所、基础设施、重大工程等配置应急设备设施标准,根据公共安全形势合理提高设备设施配置水平,带动应急产品提档升级,确保先进适用应急产品和服务关键时刻“用得好”。出台引导家庭购置应急产品和服务鼓励政策,设立应急产品及服务专项购置补贴,营造安全应急新型消费良好环境。

8.加快推进应急产品与服务的信息资源共享。针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信息碎片化、孤岛化问题,充分运用大数据、“互联网+”等信息化手段,发挥市场机制作用,构建多种形式应急产品和服务信息共享机制,实现关键时刻应急产品和服务“找得到”。支持各种形式的应急技术、产品和服务推广交流活动,促进先进应急成果应用。加强与救援队伍、应急预案等其他应急资源对接,推动应急平台之间互联互通、数据交换、系统对接,建设国家应急产品和服务信息综合平台。

(四)推动应急产业融合集聚发展

9.推动应急产业融合发展。落实制造强国战略,推动应急产业与机械装备、医药卫生、轻工纺织、信息通信、交通物流、保险租赁等协同发展,以应急需求带动相关行业发展,用相关行业成果推动应急产业发展。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,促进应急应战协同发展,发挥国防科技资源优势,加快核、航天、航空、船舶、兵器等军工技术向应急领域转移转化,发展高技术应急产品和装备。落实网络强国战略,促进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等技术在突发事件处置全流程中的应用,大力发展信息化应急管理产品。积极推动应急产业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。

10.加快应急产业集聚发展。依托具有应急产业发展基础的现有工业园区(基地)、科技园区、经济开发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,发展各具特色的应急产品和服务,提高要素配置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,形成区域应急产业链。地方应根据各自发展优势,进行差异化发展,对有产业优势、区位优势和突发事件易发地区,鼓励其培育和发展应急产业。鼓励大型企业建设“安全谷”等项目。完善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支持措施,合理规划专业类示范基地发展布局,探索综合类示范基地发展模式,研究推进应急产业特色城镇建设。

(五)培育应急产业骨干力量

11.努力营造应急产业骨干力量成长良好环境。支持应急产业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拓展产业链,鼓励有发展基础的大型企业发展应急产业,培育具有研发制造、集成创新、工程实施和运营服务能力的龙头企业,提高产业集中度。探索整合优势资源,推动形成国家级应急产业核心力量。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,将重点企业作为重大政策措施的先行先试对象,提供政策、法规、标准、指南等公共服务产品。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示范引领作用,促进特色明显、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加速发展,形成大中小微企业相互支撑、协同合作的产业格局。力争到2019年,培育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。

(六)完善应急产业技术等基础体系

12.健全和完善应急产业标准体系。加快推进相关标准化技术机构建设,发布应急产业综合标准体系建设指南。确定急需制修订的国家、行业和团体应急产品、应急服务和应急物资配置等标准,发挥标准对应急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。加强标准国际交流合作,鼓励企业及科研院所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,推动我国优势领域的标准升级为国际标准,提升国际话语权。

13.推进应急产业计量和认证体系建设。借鉴节能环保产品、消防产品等新兴产业认证模式,发挥现有相关认证机构作用,研究建立应急产业认证体系和管理模式,对涉及人民生产生活安全的应急产品和服务进行分类分级认证,促进应急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。加强认证采信工作力度,带动认证产品扩大应用。加强具有应急产业特点的量值传递和溯源技术、产业关键领域关键参数的测量、测试技术研究,开发应急产业专用测量、测试设备,构建应急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。

14.推进应急产业品牌建设。围绕技术研发、产品生产和客户服务,引导应急企业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建立品牌管理体系。培育我国应急产业文化,加快应急产业品牌文化建设,引导社会消费理念,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。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,加大国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,加速我国应急产业品牌价值评价国际化进程。

(七)加强应急产业国际交流合作

15.积极推动应急产业纳入我国对外各类合作机制,支持举办和参与国际交流活动,主动设置议题,在世界范围扩大我国应急产业国际影响力。加强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德国、美国、日本等发达国家应急产业国际合作,推动我国应急产品、技术、标准“走出去”。鼓励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,提供系统集成、产品供应、应急服务、运营维护等全链条保障,在对外援助、境外救援等事项中体现我国应急产业实力和综合救援能力。将应急产业相关内容纳入鼓励外商投资目录,吸引国外优秀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,支持地方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国际应急产业合作基地。

三、保障措施

(一)加强组织协调

充分发挥应急产业协调机制的组织和领导作用,将行动计划确定的重点任务纳入年度计划,强化顶层设计,加强统筹协调,形成工作合力。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,确保各项任务落实推进。组建高水平的应急产业专家队伍,支持应急产业智库建设,推动应急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制定。加大舆论宣传,发布应急产业年度报告,营造全社会关注应急产业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。

(二)加大资金投入

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资金渠道,按规定支持应急科技研发、产业化和应用示范,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。鼓励各类银行、基金在业务范围内支持应急产业重点项目;鼓励符合条件的应急产业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并购;研究扶持专用应急产品和服务发展(含实物储备和调用环节),鼓励社会资本发起并设立应急产业发展基金。

(三)加强行业管理

发布应急产业统计分类目录,开展应急产业统计调查,加强应急产业运行监测分析。研究促进应急产业发展法律法规,制定应急产品协调保障管理办法,制定消防产品等行业规范条件。成立中国应急产业协会,充分发挥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作用,强化行业自律,促进应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。